以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实战能力
来源: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公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公安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作为前沿阵地的县级公安机关,紧紧抓住公安部“三项建设”任务部署及第二期金盾工程的开展,全面贯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实战能力”的讲话精神,顺时而为,乘势而动,以公安信息化推动公安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济宁市市中区公安分局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警务机制,提升了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并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区。日前,记者就如何推进县市级公安信息化应用等问题,采访了济宁市市中区区长助理、区公安局局长乔培站。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明晰信息化应用思路乔培站告诉记者,县市级公安机关必须立足战斗实体的定位,创新信息化应用理念,树立起“需求制导、应用为本”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实践中应把握住3个重点:升华认识。牢固树立知识警务、数字警务的理念,将“不懂公安科技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会科技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由口号落到实处,积极实施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构建信息化应用机制,提高对社会治安的分析判断预警能力和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精确打击能力。明晰思路。以“警务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网络化、网络运转实战化、实战工作高效化”为目标进行总体规划。按照全局共享、格式规范的要求,整合各类公安信息资源,形成立体交叉、资源共享的综合系统,建设覆盖面广、终端载体丰富的信息“高速公路”,制定标准严格、科学实用的信息化应用规范,建设观念新、业务精、能熟练掌握现代科技装备的公安队伍,全力打造数字化公安机关。保障到位。领导要重视,人才要配齐,装备要跟上。把公安信息化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统筹协调,精心实施,全力保障。以资源共享为前提,夯实信息化应用根基“推行公安信息化应用,必须依托各类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信息化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建立覆盖各警种、各部门的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完善健全的公安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公安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在采访中,乔培站如是说。

在工作中,该局注意抓好以下3个环节:抓网络,畅通传递渠道。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逐步建立覆盖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公安信息网络,有条件的情况下,向社区和服务群众的场所延伸。同时丰富终端,为信息采集、传输、研判创造条件。抓资源,强化信息采集。县级公安机关必须最大限度地占有公安信息资源。在采集的主体上,围绕警务工作,建立以派出所及各大警种职能部门为龙头,以全体民警为骨架,以协警、治安信息员、隐蔽力量、人民群众为羽翼的信息“大采集”工作机制,将信息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在采集的内容上,既要采集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公安信息,又要采集能为我所用的多种社会信息。在采集的要求上,把随时随地掌握情况信息、随时随地录入信息数据作为基层民警日常工作的内容,确保源头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新鲜度。在信息的流转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明确各警种和每个民警日、周、月、季信息传输上报的内容、要求,同时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控程序,对每个单位、每个民警信息录入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实时监控,定期网上工作考核、网上质量通报,督促提高信息采集录入质量。抓整合,统一应用平台。县级公安机关必须以实现公安信息共享和综合查询为目标,全面进行公安信息数据的后台集中储存和前台综合应用。一方面突破传统模式下警种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现有分散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应用效益;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实战业务应用平台,将社会相关信息资源统一纳入,并按层级不同分别赋予各单位警种不同的查询权限,拓展“单点登录、完整查询”的功能,提高广大民警对信息警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以研判应用为核心,丰富信息化应用内涵信息技术是战斗力的“助推器”,积极开展人机良性互动的研判应用,信息化应用效能就会成倍提升。实践中,县级公安机关必须抓好3个方面:建立一个信息化应用的阵地。必须建立一个网上共享平台,让全局各警种同时获取全方位的研判信息,通过准确、全面的信息共享和贯通,突破各警种之间的阻隔,形成打防控合力,提高打防控精确度。织密一张信息化应用的网络。调配技术和业务骨干,成立专门的网上作战部队,并在各基层所、队培训设立兼职信息化应用人员,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作战网络。创新一套信息化应用的模式。首先,注重“战略性”研判,主导决策指挥。研判机构要对各类情报信息进行动态综合研判,及时总结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情况的规律特 点,为决策指挥层提供全方位的情报信息支撑,提高决策部署的客观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各级领导利用研判阵地和数据平台进行研判,掌握全局,直接快速下达各项决策指令。其次,开展“战术性”研判,引导主动防控。强化对可防性案件发案信息、110接处警信息、周边地区治安动态、群体性事件等不安定因素信息、社会丑恶现象信息、交通消防等安全监管信息等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防范、管理、控制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强的区域性、方面性工作意见,引导治安防控。第三,实施“战斗性”研判,指导打击破案。大力推行以案、人、物、地等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积极实践网上摸排、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等新战法,将信息战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始终,应用精确检索、模糊查询、交叉比对、滚动式跟踪检索等战法,提高打击精确度,以打促防。以人才培育为关键,助推信息化实战应用县级公安机关必须注重民警信息化应用的意识、能力等培养,坚持强行入轨、强力推进,迅速在广大民警队伍中掀起信息化学习热潮,让广大民警真正将信息化视为服务现实斗争的“金钥匙”,以此促进和推动信息化应用的深化和拓展。强化民警实战意识。建立信息实战应用通报和点评制度,激发广大民警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转变,使信息应用和信息实战的意识真正深入警心。提高民警实战能力。建立网络培训基地,开辟网络学校,健全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培养信息警务应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将网上实战技能列为“大练兵”活动的重要内容。规范民警实战行为。完善信息警务实战应用体系,规范工作流程,促进信息在侦查摸排、串并案、控人控赃、缉捕逃犯、预审办案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建立信息化应用的考核机制,使信息应用向着经常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培养树立一批面向实战的信息化应用典型,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以信息化引领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的转变。

( 记 者 高 峰)